TPM管理,即“全员生产维修”,70年代起源于日本,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,其主要点就在“生产维修”及“全员参与”上。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,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。MBA及EMBA等现代管理教育均对TPM管理方法有所介绍。
TPM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“零”,即停机为零、废品为零、事故为零、速度损失为零。停机为零:指计划外的设备停机时间为零。计划外的停机对生产造成冲击相当大,使整个生产品配发生困难,造成资源闲置等浪费。计划时间要有一个合理值,不能为了满足非计划停机为零而使计划停机时间值达到很高。废品为零:指由设备原因造成的废品为零。“完美的质量需要完善的机器”,机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,而人是保证机器好坏的关键。事故为零:指设备运行过程中事故为零。设备事故的危害非常大,影响生产不说,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,严重的可能会“机毁人亡”。速度损失为零:指设备速度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为零。由于设备保养不好,设备精度降低而不能按高速度使用设备,等于降低了设备性能。
要素
推行TPM要从三大要素上下功夫,这三大要素是:
1、提高工作技能:不管是操作工,还是设备工程师,都要努力提高工作技能,没有好的工作技能,全员参与将是一句空话。
2、改进精神面貌:精神面貌好,才能形成好的团队,共同促进,共同提高。 3、改善操作环境:通过5S等活动,使操作环境良好,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兴趣及效率,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设备事故。现场整洁,物料、工具等分门别类摆放,也可使设置调整时间缩短。
技巧 首先,创造生产现场的变化企业在推行管理策略中,要想让员工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,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要创造局部的变化,并消除员工的认知盲区。也就是说,管理者通过在现场部门创造出快速的变化,让员工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变化,从而让他们增强改善活动的信心,以便提高工作效率。
其次,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改善,如何引导员工参与企业的改善一直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因为企业在改善中仅仅依靠几个管理者的力量显然不能够实现目标,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改善中,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。但是,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员工呢?其实,要想让员工参与到改善中,就需要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动力,以及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。如果员工在企业中看不到发展前景,或者自己的价值无法在企业中得以体现,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和企业一起进行改善。因此,企业应该鼓励员工,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,这样才能激发出员工的热情,以便让他们加入到改善的行列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