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设在商品售价中成本占90%,利润为10%,如果一切生产维持现状,想把利润提高一倍,那就必须把销售额增加一倍,这是很困难的事情。然而从占商品售价90%的总成本当中消除10%的浪费因素,就相对容易得多了。因此消除浪费对增加企业效益就有非常大的意义。
除了以上七大浪费外,丰田又提出了第八大浪费:未能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浪费。在企业中人是最主要、最活跃的要素,员工效率不高,再好的生产要素也无法创造出价值。
五.浪费层次
以上各种浪费并非各自独立,而是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。可以把浪费分为四个层次,各层具有递推关系。
(1)第一层次浪费。过剩的生产能力称为第一层次浪费。在现场导致浪费的根本原因:是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,也就是存在多余的生产要素:人员、设备、材料和场地,这些超出必要的生产要素构成了第一层次的浪费-生产要素的浪费。
第一层次的浪费不仅要付出多余的劳务费、折旧费和利息,而且会产生第二层次的浪费。
(2)第二层次浪费。制造过剩的浪费称为第二层次的浪费。制造过剩的浪费也即制造现场的工作进度过度。
第一层次浪费是产生第二层次浪费的直接原因。基本生产要索多余的情况下,会产生等待。为避免等待现象,尤其是人员等待,各工序便会提前制造出认为客户需要的产品,即制造过剩的浪费。
这里所说的制造过剩有两种:一是产销不适应,在所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了数量过剩的产品;另一种是比规定的时间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,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品的生产速度超过了产品的销售速度。按照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分析,这可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,但是精益生产认为这才是最基本的浪费。
(3)第三层次浪费。过剩库存的浪费称为第三层次的浪费。第二层次的浪费直接导致第三层次浪费的产生。生产过剩的浪费必然会产生过剩的库存。如果进行搬运重新摆放这些库存,制造过剩的浪费就会更难以发现。实际上,正是因为存在产品过剩,反过来才需要过多的人员。
(4)第四层次浪费。过剩库存的浪费,除了直接增加利息支出加大成本之外,还需要更大容量的仓库,更多的搬运人员、更多的运输设备、更多的品管人员等,这样就产生了第四层次的浪费。